首页 > 精品赏析 > 【北京荣宝22春拍】古代书画精品赏析(一)

1.jpg



2.jpg







3.jpg

1308

任贤佐(元)

圉人调马图

设色绢本    立轴    71.5×104cm

钤印:任氏子良

款识:子良作于可诗堂。

鉴藏印:行有恒堂审定真迹、项子京精玩印、天籁阁、神游心赏、叔儒、陈帆藏印、思原堂(残)、祥河

说明: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单国霖先生点评任贤佐《人马图》视频。

藏家简介:

1、爱新觉罗·载铨(1794-1854),清宗室,满洲镶红旗人。乾隆帝在世所见几位玄孙之一,道光  末,受顾命。文宗即位,益用事。咸丰二年六月,给事中袁甲三疏劾。室名行有恒堂、恒堂、世泽堂。曾收藏元赵孟俯行书《送秦少章序卷题跋》,现藏上海博物馆。

2、项墨林(1525-1590),原名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

3、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自号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清末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国后,隐居上海。金石书画、花卉虫草、鞍马翎毛,无不精擅,尤擅画马,可称“近世之赵孟頫”。

出版:

1.《月朗山高——元代青浦任仁发家族文物集萃》P44-4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2.《公关世界》民营博物馆卷P21,总第457期下半月刊,2019年。

展览:“月朗山高——集萃大展”,上海青浦博物馆,2018年。

RENXIANZUO MAN HORSE MAP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28 1/8×41in.

71.5×104cm.    约6.7平尺

RMB: 6,000,000-10,000,000




嫡传任仁发  秀雅现倜傥


——元代任贤佐《圉人调马图》赏析




呈现于诸君面前的这幅《圉人调马图》,系元代画家任贤佐所作。任贤佐(约1287—1358后)字子良,号九峰道人,为元代水利专家、画家任仁发(1254—1327)的第三子(一说四子),松江青浦(今属上海)人,1327年其父任仁发卒,由荫累官台州判官,曾与元末明初著名诗人王逢有书信往来,1348年台州方国珍等发动农民起义军,任贤佐远行归吴(今江苏苏州),后被降为南陵(今江苏常州市)尹,最后终老于吴地,寿约七八十岁。任贤佐幼承家学、秉承父风 ,擅画人物,尤长画马。《圉人调马图》图绘一位身着唐朝官服的圉官(掌管养马、放牧等事宜的专职人员),站立拱手持着缰绳,凝神正视似有所思,面部表情丰富且耐人寻味。圉人面前立一五花马,神采奕奕,英姿勃发,矫健异常,气度非常高雅。画面干净简洁,用笔细劲流畅,造型严谨准确,墨韵渲染幻化自然,形态生动逼真传神。尤其是人物衣纹线条流畅,意态自然,无论人物还是骏马,敷色明丽又不失淡雅,深浅参见,互衬互补,另一吸引眼球的是五花马的“花”则纯以墨色润出,浓淡干湿,墨呈五彩。整幅画面造型逼真,用笔劲健,神气生动,显示出画家精细过人的状物传神技巧,款题“子良于可诗堂作”,下钤一枚“任氏子良”白文印。还于画幅左右下方分别钤有“天籁阁”(朱文)、“项子京精玩印”(朱文)、“神游心赏”(朱文)、鹿公(朱文)、“思原堂”(白文残印)、“陈帆藏印”(白文)、“行有恒堂审定真迹”(朱文)、“祥河”(朱文)、“叔儒”(朱文)共计九枚鉴藏印,昭示着此作曾经明末著名收藏鉴赏家项元汴、清初画家王树榖、康乾年间著名收藏鉴赏家安岐、陈帆、嘉道年间定郡王爱新觉罗·载铨、乾咸年间著名鉴藏家张祥河、近代集书画与鉴藏于一身的大家赵叔孺等共七位自明经清及近的著名书画鉴赏家递藏,可为传承有序!“可诗堂”为任仁发的斋号,联及史载任贤佐“由父荫累官台州判官”离家赴任,可知此作当绘于任仁发去世(1327年)之前,也就是其四十岁或稍前时期的作品。绘于任仁发去世(1327年)之前。无独有偶,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任贤佐的《人马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落款“子良于可诗堂作”,再联及所绘形象及笔墨技法,不难知道这两件作品创作时间当相隔不远。从任贤佐的这两件作品不难看出任贤佐得到了其父任仁发的真传,体现出与任仁发简练、生动、秀雅等非常一致的艺术风格。










4.jpg

1305

寿 峰(南宋)

卧虎图

水墨绢本    立轴

钤印:山阴僧海音

款识:寿峰。       

出版:

1、《丹青钜迹——中国宋元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44,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

2、《当代人》2016年第11期,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SHOUFENG CROUCHING TIGER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56 1/4×37 3/8in.

143×95cm. 约12.2平尺

RMB: 3,000,000-8,000,000






立伏卧三虎相互佐证   山阴寿峰乃世外高僧


——被“画史”遗忘的世外高僧—寿峰




如图所示,三件款署“寿峰”的《虎图》一蹲伏、一趴卧、一站立,意态古雅,笔墨简古,神气如生,堪为奇笔。虽构图稍异,然笔墨风格、造形手段乃至眼、鼻、嘴、耳、须、爪、尾及皮毛细微描写几尽相同,显系出自同一人手笔。而且更为鲜明的是所画虎并非生活当中极具凶猛的“具象虎”,而是禅宗中恐怖阴森的“意象虎”,也就是说三件虎图的作者“寿峰”必是一个僧人。然查遍多部画家辞典及画史资料,均未见其人,三幅虎图亦均无图名,为便于描述与分析,不妨按所画虎的姿势分别为之取名“卧虎图”、“立虎图”、“伏虎图”。


《卧虎图》为笔者亲见之物,系水墨绢本立轴,日式全绫装裱,并镶有一对日本寺庙中常用的兰花瓷轴头。此图纵143厘米、横95厘米,于图面右边侧中上部署款“寿峰”,下钤一枚“山阴僧海音”长方形朱文印。图绘于松下坡地之上趴卧一巨虎,扭首伏爪,塌腰圈尾,貌似懒散,实则于其双目上眇之威光尽现阴森恐怖,令人深感神圣不可侵犯。笔墨老辣潇洒,造型奇特诡异,古意盎然蒸溢,扑人双目,沁人心脾,非凡笔所能为之。再者,画底所用绢素匀净厚密,质属上乘,且明显地使人感觉到因年代久远和反复装裱所呈现出的“宝浆亮”,显系先于元明之物。


《伏虎图》出版于有正书局1934年(平等阁藏)《中国名画集》(上册),系晚清民国时期鉴藏名家狄平子旧藏。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第797页,翻印并亦源引了《中国名画集》的注释“毒峰,南宋画家,僧,画史失载。工画虎”。


《立虎图》出版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艺林月刊》总第98期第13页,该刊编者将此图命名为“明山阴寿峰画虎”,并加边注:“绢本大幅,款署‘山阴寿峰’,其画龙虎已数见矣,有钤‘皇明宗室’印者,有‘辅国将军’印者,因是而知其为山阴王下之宗支也。明制诸王之子,分封郡王,代简王桂,太祖庶十三子,洪武二十五年就藩大同,十子八王,其庶四子逊熄,永乐二十二年封山阴王,别城蒲州。寿峰不知其名,辅国之封,依世次而降耳。太祖锡封诸子,皆选儒臣以为之辅,故其后嗣多能读书游艺,如寿峰者岂少也哉?惜未能博稽而汇辑耳!”


由此,显系同一人手笔并均署有“寿峰”款的三幅虎图,对其作者“寿峰”却有不同的解释,即:《卧虎图》作者——寿峰,山阴僧海音;《伏虎图》作者——毒峰,画史失载的南宋画家,僧,工画虎;《立虎图》作者——寿峰,明皇室后裔,山阴王的后代,辅国之臣的后嗣。如此诠释作者,出现了“僧与俗”、“寿峰与毒峰”和“南宋与晚明”,显有大疵,现一一试析之。


刊载《立虎图》的《艺林月刊》编者,言其曾见过寿峰所画数幅龙、虎图,当可信;其上分别钤有“皇明宗室”印或“辅国将军”印,亦可信;然因此而断其为明代皇室后裔,又因落款有“山阴”二字而进一步断“寿峰”乃“山阴王”后裔,显系牵强,甚而近于荒唐。其错误的根源显系把“鉴藏印”误认为“作者印”,也就是说,把曾经在明内府或明宗室某个府邸收藏过的寿峰“龙、虎图”看作为明皇室后裔所作。再者“山阴”原意为“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自古以来乃作为古地名出现于书画落款当中,以示作者之籍。古代称为“山阴”的有两地,一是浙江绍兴,乃浙江绍兴的古地名。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原吴越之地设置会稽郡。会稽郡北起今江苏长江南岸,南至今福建北部,辖26个县,其中一个大县就是山阴县,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山阴之名,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荫(北)而得之。史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登天柱峰,东望大海,更名“大越曰山阴”。第二个“山阴”就是今山西省朔州市的山阴县,因其位于佛宿山北,亦名“山阴”。春秋属狄域,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隋置善阳县、神武县,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始称山阴,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又复置山阴县,至今未变。宋、辽时的“金沙滩大战”就发生在山西山阴县境内。明朝为县制,属应州辖。县城故址在桑干河南,即今山阴城。而“山阴寿峰”则应理解为“寿峰”是“山阴人”(究竟是“绍兴山阴”还是“山西山阴”容后分析求证),而不应也绝不可能视“寿峰”为山阴王之后裔。


而出版于有正书局《中国名画集》(上)的“伏虎图”,系平等阁所藏,款署“寿峰”,无钤作者印,图绘老虎于松下迎风蹲卧。“平等阁”乃晚清民国时期鉴藏大家狄平子的斋号,狄平子(1872年生,约1941年卒)即狄葆贤,号平子,字楚青,一字楚卿,别号平情居士、平情客。室名宝贤庵、平等阁。江苏溧阳人,擅诗词,工书画,精鉴别。鼓吹变法,曾与谭嗣同交往。创办《时报》,开设有正书局。然从图面落款看,显系把“寿峰”误读为“毒峰”(犹如九方皋相马,重内在实质而轻皮毛颜色),亦或许《中国名画集》印刷错误,误把“寿峰”印成“毒峰”。尽管将“寿”误读或误印为“毒”,然依狄平子之鉴赏能力与水平,将“伏虎图”定代为南宋时期,当为可信,且极可能是狄老先生首先断定“伏虎图”为南宋时期的作品,据此再推定作者为“画史失载的南宋僧人画家”。再者,历史上确有“毒峰”其人,而且也是个和尚,系明初住持杭州天真寺的季善禅师(1403年生,1482年卒)。据[ 毒峰善(附天渊湛)《补续高僧传》] 载,“毒峰,季善法师。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出家。初投源明和尚。金陵大冈月溪澄禅师之法嗣,四十五岁为西湖三塔寺开山,继而兴建天目绍明、吴山宝莲、南山甘露等。六十五岁幽居石屋寺,六十八岁住持天真寺,八十岁示寂”。此“毒峰”俗姓吴,安徽凤阳人,这安徽凤阳与“山阴”又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将“寿峰”读为“毒峰”为误读或误载。且“卧虎图”款“寿峰”下所钤“山阴僧海音”朱文印更可佐证,所以此三幅“虎图”作者既不是“毒峰”又不是“山阴王”的后裔——从未见经传的“寿峰”。那么,此作者“寿峰”究竟是何人呢?笔者顺着所画虎为禅学中的虎而非具象中的虎,所以推断作者当为僧人;而且于卧虎图的笔墨风格和时代特征及绢素等诸多因素分析,此作应是元明以前之物;再加之受狄平子对其平等阁所藏《伏虎图》断代为南宋,及作者为“画史失载之南宋僧人画家”之启示,于是遍查佛教寺庙中有关僧“寿峰”的资料,终于从一篇介绍“伏龙禅寺”的文章中觅得“寿峰”相关信息,从而可确定三幅“虎图”的真正作者那就是南宋时期修行于宁波慈溪伏龙寺药王殿的和尚——寿峰禅师。


千年古刹伏龙寺为浙东名寺,坐落于慈溪市之伏龙山。据史载,伏龙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唐代鉴诸禅师云游至此,见一岛如蛟龙伏海,云浮雾绕,而岛中环境幽雅,信为佛子修道佳处。于是披荆斩棘,平地筑砌,凿石围池,终使一座庄严之梵王宫矗立于山巅。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更名寿圣禅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寿峰禅师于此广弘药师法门,施医济药,刺史柳公武奏请,改寺额为广福禅寺,“东海佛国,药师道场”从此名扬四方。伏龙寺高僧辈出,从开山祖师唐鉴诸禅师始,而后惟靖禅师,宋寿峰禅师,清懒耕元来、千日成眼、省三佛才、中兴善庵,到近代志恒和尚、诚一法师等不一而具。近代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自1931年底始,曾三次住锡伏龙寺,前后达一年之久。逾之千年的伏龙禅寺,梵宮恢宏,殿舍完备,宝像庄严,晨钟暮鼓,香火鼎盛。不幸于1941年6月,惨遭日军抢掠后焚毁,宏伟梵宫,夷为废墟。欣逢盛世,伏龙禅寺于2006年重建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为谨慎起见,笔者曾向伏龙寺现住持释传道(字道云,俗名许道云)法师电询寿峰禅师其人其事,并得以证实,惜无更多线索。再者,鉴于寿峰曾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伏龙寺广弘药师法门,施医济药”这一事实,所以“山阴寿峰”的籍贯“山阴”应是自秦时便称之的浙江绍兴,而不是金代大定七年(1167年)才始称“山阴”的山西省的山阴县。


另外,辑录于《四库全书》子部的南宋赵希鹄1190年所著《洞天清录》载:“山阴僧,宋,工书,尝伪作王大令(献之)书保母墓志,韩侂胄以千缗市其石。”南宋权相韩侂胄(1151年生,1207年卒,字节夫)竟肯出一百万钱(一千钱为一缗,缗同贯)购买刻有山阴僧书仿王献之“保母墓志”文的石碑,可想而知,山阴僧的书法魅力及为时人所重程度。


由此“山阴僧”再联系到署款于三幅“虎图”上的“寿峰”、“山阴寿峰”及钤于《卧虎图》上的“山阴僧海音”朱文印,还有“僧寿峰曾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伏龙寺广弘药师法门、施医济药”这一事实,画作与事迹年代吻合,落款、印鉴相互佐证并与史载相应。所以,一个较为清晰的“寿峰”形象翩然而出:寿峰,南宋名僧,法号(或字号)海音,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在宁波慈溪伏龙寺广弘药师法门施医济药。工书法、擅画龙虎,尤工画虎,笔墨老辣,造型奇特,古意盎然。传世作品《卧虎图》,系水墨绢本,纵143厘米、横95厘米,款署“寿峰”,钤“山阴僧海音”朱文印。另见于1938年出版的《艺林月刊》总第98期之《立虎图》和有正书局出版于1934年(平等阁藏)《中国名画集》(上)之《伏虎图》。










5.jpg

1312

朱德润(元)

寒岩飞瀑图

设色绢本    立轴

钤印:睢阳世家、朱氏泽民

款识:至正己丑岁秋八月十又九日,空同山人朱德润画。

出版:《丹青钜迹——中国宋元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62,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

ZHUDERUN COLD ROCK WATERFA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50 ×25 1/4in.

127×64cm. 约7.3平尺

RMB: 2,800,000-6,000,000






诗书画三绝朱德润  承宋立元泽被后人




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号睢阳山人,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原籍河南睢阳,后迁居昆山。朱德润早年得高克恭赏识,经赵孟頫推荐,深得仁宗,英宗及驸马太尉沈王青睐。知遇英宗硕德八刺(1321~1323),官至镇东行中书省儒提举。英宗去世后,他回家闲居近30年。一度曾出仕,不久又“以疾免归”。史载朱德润幼年时即秀异绝人,读书一遍即能记,且每以诗文自愉,诗崇李白,多写景状物,亦不乏触及时弊之作,如“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等;书法师法赵孟頫、王羲之,格调遒丽,笔致遒健;尤工绘画,山水人物皆具古风。山水初学许道宁,后法郭熙,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于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外另辟蹊径,笔墨秀健有力,景物富真实感。朱泽民画作存世甚少,概因年代渊源,各种自然损害及战乱毁没。


朱德润《寒岩飞瀑图》轴,为水墨绢本,从款识“至正己丑岁秋八月十又九日,空同山人朱德润画”可知,作于1349年,时年56岁,其书法明显受赵孟頫影响。此作以高远法构图,正是朱德润“后法郭熙”的一个实例。图绘远处寒山飞瀑奔泻而出、直下千丈,穿透雾绕,落地成溪,伴着寒气潺潺流来汇入湖中。白雪覆盖著山川大地,黝黑之中,显得天地沉阴、江流寒冻,湖中一老者船头独钓,颇具情趣。近景湖边四棵古松参差挺峙,以草书笔法画成,线条凝重,树身劲挺,树枝弯曲,状如鹰爪(蟹爪);渔翁、小船用笔中锋,细密稳健;浓墨、淡墨、焦墨与宿墨互用,并结合不同的笔法施于山石、峰峦、岩壁、坡岸。整个画面,高山飞瀑,巖上老松偃盖,前景巨松挺立,渔人寒江独钓,相互呼应妥帖自然。运笔厚而不滞,用墨干而不枯,取景典型,笔墨简练,构图得当,呈现出郭熙兼有李唐之特色。钤有:睢阳世家、朱氏泽民、空同山人。此图钤有四枚鉴藏印:公(朱文)、芳林主人鉴赏(白文)、戴芝农鉴赏章(白文)、季彤审定(朱文)。其中,“公”印为清初太子太保耿昭忠(1640~1686)的鉴藏印;“芳林主人鉴赏”印为果亲王胤礼(1697~1738)的鉴藏印;“戴芝农鉴赏章”印为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戴植的鉴藏印;“季彤审定”印为晚清著名书画鉴藏家潘正炜(1791~1850)的鉴藏印。朱德润《寒岩飞瀑图》经由如此重量级的四位鉴藏家鉴藏,可谓传承有序。


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成 (传)《寒江钓艇图》, 高山飞瀑,巖上老松偃盖。前景巨松挺立,渔人于寒江中独钓。山石皴染如云状,明显受北宋郭熙山水画皴法影响。然用笔活泼快速,不完全拘泥於物象。虽与李成无论技法上还是时间上尚有距离,然其出自受李唐、郭熙影响的南宋人之手当属无疑!


两幅《寒江钓艇图》“双胞”相较,显系元代朱德润意临于李成 (传、南宋)《寒江钓艇图》,彰显着传承与出新!










6.jpg

1324

杨大临(明)

寒鸦花木图

设色绢本    立轴

钤印:大临氏

款识:丁巳仲冬日写,杨治卿。

说明:秦仲文旧藏。秦仲文题签:明杨治卿寒鸦花木。己卯秋日得于北京厂店重装。梁子河村人秦裕记。

出版:

1.《中国画》创刊号P25,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2.《郭味蕖艺术文集》(上)P406~P407,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

3.《知鱼堂书画录》郭味蕖著。

4.《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P164,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5.《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P164,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10月。

6.《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作品集》P66,中国书店,2015年1月。

7.《丹青钜迹——中国宋元绘画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269,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

8《公关世界》民营博物馆卷P28,总第457期下半月刊,2019年7月。

YANG DALIN JACKDAW FLOWERS AND TREES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89×40 1/8in.

226×102cm. 约20.7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幸有《寒鸦花木》佐  “佚名”实为治卿作


——佚名《寒梅九翁图》的作者浅探




此自日本回流的佚名《寒梅九翁图》出现于2013 年秋季的北京某拍卖会上,曾引起十几位买家的竞相举牌争抢,究其原因,当首推作品精彩。图绘九只白头翁或登枝顾盼、或埋头梳羽、或三五聚拢共栖一枝,或石上石下相互凝视,生动之至,传神至极。作为背景,老梅树根繁干苍、枯枝纵横交叉、梅花盛开争艳,巨石突兀,水流潺潺,几朵海棠花亦分外添彩。笔墨洒脱又不失精谨,造型精准灵动,设色艳而不俗,堪称佳构。加之画底绢素包浆厚亮,显系明代佳作。当然,料众多踊跃竞拍者之中亦不乏认为是明代宫廷画家吕纪所作之人。


笔者因曾幸见秦仲文旧藏明万历杨大临(治卿)《寒鸦花木图》,而对此人留意颇多,究其师承,研其技法,赏其精彩,颇有所获。《明画录》载:“杨大临,字治卿,鄞(今浙江宁波)人。万历间以花鸟擅名,其佳者绝胜吕纪,又善写墨鹰”。今见佚名《寒梅九翁图》,遂与杨大临存世作品特别是此《寒鸦花木图》认真分析比对,聚焦图中树瘤、白头翁、水口、还有海棠花之画法,无论笔墨还是造型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或极为相似,二作只是构图略有不同。再联及所用绢素、染料等相关诸因素一并分析,遂认定此佚名《寒梅九翁图》当出自杨大临之手。又因《寒梅九翁图》与吕纪之浓艳、富丽风格有着质的区别,况且灵动又有过之,遂拙断绝非出自吕纪之手,而是出自杨治卿大临之手。不知识者诸君以为然否?


再究《寒梅九翁图》如此佳作为何佚名?其实此图原本应有款,皆因杨大临(治卿)并非人人皆知,画作又如此精彩,好事者为谋更大利益而割去款识,故意给人以神秘感,使人容易畅想到吕纪等大家……

反复欣赏《寒鸦花木图》与《寒梅九翁图》二佳作,可证《明画录》所言杨大临“其佳者绝胜吕纪”非虚也!









7.jpg

1323

佚名(明)

峒关蒲雪图

设色绢本 立轴

鉴藏印:胡小琢藏、柏轩审定、徽绩汪氏惕予鉴赏之章

95×51.8cm. 37 3/8×20 3/8in. 约4.4平尺

RMB: 350,000-800,000










一幅《潼关蒲雪图》,上窥下启逾千载




《潼关蒲雪图》是一个传统的绘画题材,据董其昌《潼关蒲雪图》题识可知,此图最早源于唐代扬升,这亦可从近现代张大千、吴湖帆、祁崑、俞子才等诸家临创诸本中亦可得知。


本幅《潼关蒲雪图》章法疏朗开阔,近处坡渚杂树,中景一片开阔水域,远景浅滩、山峦,层层远去。在画法上采用没骨技法,不以皴擦、线条为主,而是以色彩为主,山石、树木纯以矿物颜料渲染,富有装饰趣味。画家经营用心,尺幅虽然不大,却气势浑厚,既注重整体效果,亦未忽略局部细节的精描细写,色彩运用尤为神妙,装饰效果与艺术性并重,不失为一件没骨技法的精品之作。此图左右下角分别钤有“胡小琢藏”、“柏轩审定”和“ 徽绩汪氏惕予鉴赏书画之章”三枚鉴藏印,彰示着其曾经清代乾隆嘉庆间画家尤诏(字伯宣,号柏轩,苏州人,与金启(1749―1823)并为吴中首望)、官至知府的嘉庆道光间著时收藏家胡小琢(字实君,道光进士,收藏精闳)、近代名医兼收藏家汪惕予(1869-1941,原名志学,字自新,绩溪八都余川人)先后递藏。


此图绢素宝浆浑厚光亮熠熠,显为明代早期作品,要早于晚明时期的董其昌近二百年。究竟董其昌是受此图影响,还是直接临摹于唐代扬升而作《潼关蒲雪图》不得而知,然此《潼关蒲雪图》无疑对于始自唐代扬升《潼关蒲雪图》这一传统题材的技法、构图及蕴含传承至今,不无重要的作用!不妨化用吴湖帆诗句:唐人画迹难觅真,绢近千年将失魂 ,幸有峒关蒲雪图,先于香光传后人。谩施朱粉堆金碧,枫叶芦花秋瑟瑟,正恐天昏地黑间,霎时锦绣江山出。









8.jpg

1316

钟钦礼(明)

临宋人《盘车图》

水墨绢本 立轴

钤印:钟钦礼印、曲水风流

款识:钟钦礼。

鉴藏印:王亭鉴赏、䀹闇宝此过于明珠骏马、吴门居士、诚府珍赏、瑶华道人真迹神品

187×102cm. 73 5/8×40 1/8in. 约17.2平尺

RMB: 280,000-600,000






钟钦礼作《盘车图》,彰显赓续与传承




钟钦礼,号南越山人、会嵇山人,浙江上虞人。从艺活动约在成化、正德间,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为明代中期一位极有影响的画家。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召入仁智殿,颇受赏识。善画山水,兼工草虫,初学戴进,后取法米芾、高克恭。画山水峰峦惨淡,烟云变没,纵笔粗豪。孝宗曾背立观看钟作画,看到精彩处,不禁持须高叫“天下老神仙”,钟以此为荣,因镌刻“天下老神仙”印章随身佩带,作画必用。


此次上拍的钟钦礼《盘车图》 ,乃钟钦礼临摹宋代佚名《盘车图》之作,款落“钟钦礼”于画面右下侧,下钤一枚“钟钦礼印”白文印。宋代佚名《盘车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把两件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发现除篷厢车后面的小狗和客栈屋前树下卸车的一车夫位画外,钟钦礼忠实地且又不乏出新地以六尺整绢巨幅再现了宋佚名《盘车图》的神情古韵,最为重要的是发现钟钦礼的笔墨功力绝不亚于宋人!“盘车图”是一传统绘画题材,自古及今多有画家涉猎,更获众多诗人赞咏,通常描写人力、畜力车辆行进于盘曲的山路之间,或运粮送货、或载人涉渡。此图就是表现这一题材,描绘盘曲艰险的山道途中,车夫持鞭引赶着一架由两牛驾辕、三驴拉套的篷车前行,而另一侧的坡道之上,一脚夫正奋力驾着一满载独轮车,借助前面大黄牛的牵引奋力上坡。前面黄牛奋力拉、后面脚夫膀挎手架双脚奋力后蹬的情景,彰显着载重、坡陡、山路难行。前面山腰处,有客栈数间,屋外刚卸套的四头骆驼于槽边或站立吃着草料、或卧地歇息、或扭头观望,一屋内店家伙计正端来饭食侍候行者,另一屋内则一人正伏案品茗似思似歇,人畜于客栈憩息的情景生动呈现。整个场景有动有静、神形俱现、自然和谐、生动客观。图中山峰树石以苍浑粗括的笔墨勾勒,风格沉郁有大气磅礴,而人物、房舍、牲畜、车辆则刻画精致,细节毕现,生动鲜活,林木尽头是无数的山峦烟岫,彰显山深途远,反映了浓郁的现实生活情趣。正应欧阳修所云:“浅山嶙嶙,乱石矗矗,山石硗聱车碌碌。山势盘斜随涧谷,侧辙倾辕如欲覆。出乎两崖之隘口……坡长山峻牛力疲,天寒日暮人心速……爱其树老石硬,山回路转,高下曲直,横斜隐见,妍媸向背各有态,远近分毫皆可辨”。此《临宋人盘车图》为钟钦礼早年之作,彰显着其笔墨驾驭功力之非凡,更无愧后来被明孝宗激赏而直呼“天下老神仙”!从图中左右下角及边缘钤盖的六枚鉴藏印可知,钟钦礼此《摹宋人盘车图》曾经明代著名书画家袁尊尼(1523—1574)、清初画坛“四王”之首王时敏之子王谁、康熙第三子诚郡王爱新觉罗·胤祉(1677—1732)、康乾年间工诗善画的南京人姚莹(字文洁,号玉亭)、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的瑶华道人弘旿(1743—1811)、晚清收藏鉴赏家裴景福(1854—1924,字伯谦)先后递藏,流传有序!

通观两件分别作于宋、明两朝的《盘车图》,可见中国绘画艺术传承之主脉络,更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赓续并将流长!


拍卖预告
精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