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赏析 >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古代陶瓷及珍玩在国际市场上收到了广大藏家的追捧,本次秋拍也同样征集到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拍品,并推出“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本专题中有品相极好的龙泉净瓶,也有和坂本五郎旧藏同款的漆盘,还有宋徽宗最爱的“供御”茶盏,其器物的精美与收藏价值都是极高的。

精品赏析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01

明 黑釉兔毫「供御」盞

款識:「供御」

說明:

北宋繼承五代時期的賜茶制度,此類「供御」款黑盞多用於皇室賜茶之用。「供御」一詞在南宋時已有文獻記載:「汝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及。」說明「供御」瓷器要經過皇家揀選,不合格的產品才能出賣,有「供御」款的不會在市場上變賣,變賣的話,不符合禮制。晚晴陳瀏的《陶雅》中記載了建盞盞底刻有「供御」二字的事實「茶碗較大,山谷詩以之斗茶者也。酒杯較小,東坡詩以之盛酒者也。徵以蔡襄《茶錄》,其為宋器無疑……底上偶刻有陰文‘供御’二字。」

此盞為大束口盞,淺腹,從盞心向上弧狀敞開,口沿處束口略微外撇。胎體為灰褐色,口沿為鐵色乾口,底足平整刻「供御」字款。釉色泛青烏黑,釉面細緻光感柔和,毫絲均勻細長自盞底分布至口沿,器形薄潤古樸。

D: 12.5 cm.

Estimate: RMB 1,500,000-2,000,000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宋徽宗「大观茶论」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大观茶论》书影与徽宗画像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建窑遗址出土供御建盏标本底款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建窑遗址出土供御建盏标本底款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02

明 白釉皮囊壺

說明:

定窯為我國宋金時代北方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窯場之一,亦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的一座主燒白瓷的窯場,以出產高品質白瓷聞名於世,此件拍品皮囊壺即為一例精品定窯瓷器。仿皮囊而制,在盛唐的金銀器中已有之。皮囊壺,其器形是仿自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容器而得名。多陶製品,施綠釉,遼寧及內蒙地區出土較多。由於多發現於契丹人的墓葬或窖藏之中,因此被認為是遼代最為典型的造型之一。契丹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隨身攜帶皮制水壺,定居後,孤壺取替了皮壺。早期此類壺壺身較短,下部肥碩,因形如馬蹬,故又稱「馬蹬壺」;中期以後壺身增高,縫合痕也逐漸消失。此壺矮身圓口,下腹混圓,上部略扁,雞冠穿耳,為瓷質皮囊壺中馬背便攜之式。拍品釉面光潔,釉色白中帶黃,呈現象牙質感;做工精良,美觀大方。通體罩透明釉,瑩白如雪,釉面光潤。整壺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工藝精湛,相當忠實的仿皮革狀裝飾,猶如皮革製品。

H: 27 cm.

Estimate: RMB 80,000-10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03

明 白釉執壺一套

來源:國有文物商店舊藏

H: 21 cm.

Estimate: RMB 100,000-120,000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支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屬於鮮卑族宇文部的一支,據傳盛唐李氏王朝也為鮮卑族,發兵於邊外。其最早記載於《魏書》,四世紀末在今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活動,仍處在分散的部落群共同體階段,沒有貨幣和統一管理。直到五代時期,由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八部,公元907年建國,國號契丹。公元916年,正式廢除可汗稱號,改用漢制,自此遼王朝正式建立。遼和中原戰爭不斷,到統合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與宋朝進行了史上有名的一次大戰,並立下了澶淵之盟,自此遼王朝無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王朝歲月長河中的極度鼎盛。

《遼史 太宗本紀》中載錄:大同元年(公元947年)三月壬寅,晉諸司僚吏、嬪御、宦侍、方伎、百工、圖籍、歷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這說明遼曾有目的地將大批中原典章圖籍和操有各種技藝的工匠掠奪到契丹地區,分布在任丘一帶的邢窯和曲陽一帶的定窯工匠便是其中重點的掠奪對象。定窯所在的定州地區,在公元921年至公元948年的27年間,在遼王朝和中原政權的爭奪下,五次易主。尤其遼定州節度使耶律忠,在棄逃時,大肆焚燒,驅趕人民入遼。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生產出來了一大批的符合遼王朝的各類瓷器,本拍品便是在此時定窯入遼王朝宮廷精品,應為中原燒造進貢與遼王朝,注壺帶柄為中原傳統形式,契丹形式的應為盤口長頸或動物型壺身。五代至北宋的注壺器型修長優美,並多有注碗相配,注碗稍大於壺腹,因內盛熱水用以溫酒,又稱溫碗。(《遼代陶瓷》,遼寧畫報出版社,路菁著,2002. )本品壺蓋帶穿口,溫碗一套,整體品相完整,極為難得。同樣類型可參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一),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圖二)內蒙古科右前旗白辛屯古城出土,遼寧省博物館藏(圖三)北嶺M1處土。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圖一)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圖二)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圖三)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06

明 龍泉黑胎官窯淨瓶

來源:日本奈良藏家舊藏

備注:帶日本原包裝底座木盒

H: 23 cm.

Estimate: RMB 2,000,000-3,000,000

南宋官窯,襲北宋遺制而設,為供御而制,享負盛名。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徽宗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制,釉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修內司、郊壇下兩處官窯記載雖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其中仍有不少謎團未解,實則面貌複雜。若窯址出土殘瓷斷片,胎釉厚薄不一,釉面色澤多樣;片紋或有或無,開片者亦有細密或疏朗之分;燒制方式或支釘,或墊燒,或支燒墊燒並用,並不一致。種類上既有摹青銅古玉之制的陳設類造型,亦有擬金銀漆作之形的日用類形制,甚至有象棋子、鳥食罐等非主流的娛樂休閒瓷,可見其多樣豐富。而兩岸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及零星散之於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的傳世南宋官窯器,能與窯址出土標本相印證的僅是一部分。

本品淨瓶即是南宋官窯中極為罕見的造型,而其胎釉特徵、釉色風格均可在修內司窯址所出標本中找到印證物。瓶小口,平唇,細長頸,圓肩,鼓腹,矮圈足。整器罩施青釉,釉色灰青,開文武片,口沿釉稍薄,鐵足旋修規整。細觀之,尤值一提處有二,一是燒成溫度較高,釉質致密晶瑩,釉層局部形成透明膜樣感的結晶體,此在其他修內司官窯瓷片標本中亦有所見。二是頸部上端略有變形。類似現象亦普遍見於南北方諸窯生產的同類器,可視作手工拉坯獨有的痕跡。此外,本品做工極為精緻,形制簡素古樸,青釉襯以黑胎鐵骨尤顯莊重渾厚,此均符官器做派。

杭州出土南宋官窯瓷片(參閱下圖)

本品制式雖未見於窯址或相關著錄,其淵源應肇自越窯秘色。「臣庶不得用之,故雲秘色」,秘色瓷是皇帝的瓷器。秘色瓷標準,由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之秘色瓷記載得以確認,而其中的八稜淨瓶正是秘色瓷典範之一。近幾年上林湖後司嶴窯址的考古發掘進一步明確了秘色瓷的產地。2017年5月23日-7月2日,國家部門在故宮博物院齋宮舉辦《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展覽,178件(組)秘色瓷中就有來自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和後司嶴窯址的六件淨瓶,除五件為八稜造型外,即有一件與本品相似的長頸圓腹造型。想宋室倉惶南渡之初即屬意越地燒制官瓷,史載「余姚官窯」,秘色越器或為帝王一種情結。後雖有修內司復建官窯,其間種種之關聯當不能略去。

淨瓶是一種宗教色彩較為濃厚的器物。《釋氏要覽》載:「淨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淨瓶原系僧人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傳入中國後除實用功能之外,則被賦予更多的宗教涵義,視為一種禮佛「法器」,進而也作為一種佛前供奉之物。而用途有異,造型上必有差別。若本品口頸細長並不便於汲水,腹圓飽滿倒適於雙手端奉,應系禮佛奉佛之器。

杭州地處吳越,因吳越王信仰佛教,寺院林立,北宋蘇軾即稱:「錢塘佛者之盛,蓋甲天下。」由於佛教氛圍濃厚,加之身處山河破碎,國家個人命運前途生死未卜之際,易產生宗教訴求,高宗趙構做了一位虔誠信佛的佛弟子。史載其每至一地,都要接觸寺廟,僧侶,並在禁中抄寫《金剛經》、《圓覺經》,《普門品》等經書,暇日時,還常披閱經書。後傳位於孝宗,亦是尊崇佛教之主。法門寺秘色瓷性質由《物賬碑》可知為皇室供奉器物,而上述展覽的六件淨瓶也頗能從數量上說明,淨瓶是唐五代之際較為典型的供奉器。由此不難理解,本品淨瓶應系南宋皇室遵循傳統,供奉寺廟之物。當然,一代有一代之「器」象。雖同為供佛之器,其形亦承自秘色淨瓶,本品所呈仍見新風。與同款秘色淨瓶相比,本品在器式上有一定變化,如長頸更為纖細,腹部弧度更為飽滿,比例上似加以誇張,整器更顯氣韻古拙。而如果說八稜造型彰顯出了佛教的法相莊嚴,那麼此種圓腹造型在輪廓線上不見稜角折線,堪比佛法的圓融無礙,拙中盡藏匠人之神技巧思,禪意「凜然」 。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杭州出土南宋官窯瓷片(參閱上圖)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07

明 黑胎龍泉官窯著瓶

來源:日本關西重要藏家舊藏

H15 cm.

Estimate: RMB 800,000-1,000,00

南方青瓷的生產,自越窯而後以龍泉窯最負盛名。宋莊綽《雞肋編》載:「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早在五代時期,吳越國錢氏就已把龍泉窯作為越窯之外的另一個秘色官物燒造點。至北宋宣和,龍泉窯按朝廷提供的樣本燒制高質量宮廷用器。宋室南遷,龍泉窯更迎來巨大發展契機,生產規模迅速擴展。由於工藝技術的革新升級,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造型種類豐富多樣,宋龍泉窯也造就了其發展歷史上的巔峰期。此時的龍泉青瓷「上等價高,皆轉貨他處,縣官未嘗見也(明陸容《菽園雜記》引《龍泉縣誌》語)」。後人更評價「古宋龍泉窯器,土細質薄,色甚蔥翠,妙者與官窯爭艷(明高濂《遵生八箋》•諸品窯器條)。」而根據現代考古信息,早在二十年前,已故的朱伯謙先生就曾推斷「南宋後期在大窯(龍泉窯核心生產區)和溪口瓦窯垟設官窯可能性很大」,「大窯一帶至少有四十八個瓷窯在生產」,其中有「幾處官窯」(參見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P22~23,藝術家出版社,1998.9)。其實近十幾年來,南宋故都杭州一直有高質量的類官宋龍泉青瓷出土,並且隨著大窯一帶考古發掘的推進,南宋「龍泉仿官」說已漸轉向「龍泉官窯」說,黑胎青瓷的始燒時間也溯至南宋早期(參見沈岳明《龍泉窯黑胎青瓷的考古發現與認識》一文)。毋庸諱言,宋龍泉窯存在一類流向宮廷貴族的高檔青瓷,其性質很可能為「官物」。

本品即是一件帶有官樣風格的精工典範之器。小瓶黑胎,薄胎厚釉,盤口,束頸,膽形長弧腹,圈足,釉色青翠瑩潤,如冰似玉,釉面開疏朗片紋。此類膽瓶系南宋龍泉窯中常見的一類瓶式,宋元墓葬窖藏中有多例出土可資參照。如1953年岳陽市南津港宋墓(參見《岳陽市南津港建築工地發現宋墓,《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2期),1963年武昌卓刀泉南宋嘉定六年 (1213) 任晞靖墓(參見《武昌卓刀泉兩座南宋墓葬的清理》,《考古》1964年5期 ),1986年浙江德清乾元礱糠山南宋咸淳四年(1268)吳奧墓(參見袁華《浙江德清出土南宋紀年墓文物》,《南方文物》1992年02期),1974年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元墓(參見張才俊《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元墓》,《文物》1987年02期)等均有這類膽瓶出土。窖藏例子則有四川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參見莊文彬《四川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文物》1994年04期》)、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參見丁祖春《四川省什邡縣出土的宋代瓷器》,《文物》1978年03期),四川青神宋代窖藏(參見魯樹泉《青神發現宋代窖藏瓷器》,《四川文物》1989年04期)等。此外,故宮博物院亦有同款珍藏。

類似器例不勝枚舉,稍作比對即可知本品的「出眾」。最大的區別是器式,以上所列之器例,頸部較長且直,呈筒形長頸,而本品頸部較短,呈束頸式,且口大腹碩,圈足旋修異常規整,整器呈現一種矮壯古樸,大巧若拙之感。以上僅青神宋代窖藏出土一例膽瓶與本品器式相同。但該瓶釉水較薄,器式比例製作上均不及本品精美。其次是胎釉,龍泉窯膽瓶雖常見,黑胎者卻少有。黑胎青瓷的獨特之處,一是其配方(紫金土含量較高)更適應於製作薄胎厚釉的高檔器,二是其胎骨的映襯,使青釉呈色變得濃郁深邃,於青碧的底蘊中往往有「出藍」的效果。本品即為黑胎青器之典範,釉色純正,青中泛藍,紫口鐵足,與南宋官窯幾分肖似。此外,本品製作十分規整,其精工程度完全媲美官窯。另有英國V&A(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珍藏的一件「官窯」盤口膽瓶,造型、胎釉特徵與本品高度接近,應系同窯所出,可資參照。該瓶原為艾倫•巴羅夫婦(Sir Alan Barlow and Lady Barlow)收藏,相關著錄及V&A官網的說明均標位「官窯」,年代則為「南宋晚期至元代」。

另,這類盤口膽瓶,坊間也呼為「酒精(筋)瓶」,或為「酒筯瓶」之誤。元孔齊《靜齋至正直記》止筯條載:「宋季大族設席,幾案間必用筯瓶查鬥,或銀或漆木為之,以筯置瓶中。」1996年湖州菁山鄉利民村宋墓出土的一件「銀鎏金團窠式對鳥紋箸瓶(高14.8釐米,湖州市博物館藏,墓主疑為宋太宗八世孫趙汝湜。)」,即與龍泉窯盤口膽瓶十分相像。這類瓶子很可能即是仿自金銀器的筯瓶(匙箸瓶),用於酒宴等餐飲場合。如任晞靖墓中的龍泉窯青釉盤口膽瓶旁出土的器物為瓷碗、銀碗和漆盤,均為餐飲之具。簡陽東溪園藝場元墓出土龍泉窯盤口膽瓶8件,同出還5件龍泉窯渣鬥。再如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檀溪墓地中,編號為196號墓的南宋墓葬,其墓室東壁下層有一幅庖廚與進奉圖壁畫,畫中侍僕十人,其中有一人端盤,盤內置一瓶一小杯,瓶中插著匙和箸。南宋龍泉窯盤口膽瓶與壁畫上的瓶十分相似,可進一步證實其可用作箸瓶。

此外,南宋流行燒香,《夢梁錄》記載宋人以「燒香,點茶,掛畫,插花為四般閒事」。龍泉窯盤口膽瓶或也用作香器匙筯瓶。如2012年,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南宋楊價夫婦墓出土金匙箸瓶和銀匙箸瓶,出土時有配套的金香箸、香匙和銀香箸、香匙,其金銀匙箸瓶器造型與龍泉窯盤口膽瓶相類。可知這類膽瓶也可作香具箸瓶,用於放置鏟灰用的匙和夾香餅的箸。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龍泉窯主流款盤口膽瓶(從左至右分別為岳陽市南津港宋墓出土、故宮藏品、浙江德清吳奧墓出土)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官窯」直頸瓶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08

明 龍泉窯三足爐

附:香港中科鑒定證書

D: 14 cm. H: 12 cm.

Estimate: RMB 300,000-400,000

宋代士人雅好博古,最初许是附弄风雅,别出心裁拿了古代的鼎彝类器物用作焚香,一时流行开来,趋为风尚,而古物难得,瓷制的仿古香炉便应运而生。鬲式炉便是其中一种,它的范本母型是商周的青铜鬲,鬲原为炊具,后也作祭礼器。

龙泉窑鬲式炉产量较大,但黑胎一种,传世数少。据窑址实地考察并结合各类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黑胎鬲式炉在龙泉溪口窑和大窑两处范围内均有烧制,前者数量稍多,但就品质而言,则大窑更胜一筹。本件鬲式炉即为罕见之大窑黑胎珍品。

该炉折沿口,短直颈,扁圆腹,底周置三乳足,三足内侧各开一通气小孔,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条棱脊。整器罩施青釉,色呈粉青,质感晶莹,器边沿等釉薄处隐现黑胎铁骨。釉面开不规则片纹,局部纹线风化呈白色。此器胎壁匀薄,手感轻巧,折沿薄而平展犹如利刃,然器式上,矮足显眼,却有敦厚古拙之韵,而釉色深沉凝重,整器金属质感强烈,其仿古之意趣旨向无疑十分鲜明。

此种黑胎,底色泛蓝,深沉蕴藉的釉色风格与南宋官窑十分相似。加之此类制品式样上多具一种“官范”,形制规整,制作精巧异于常品,往往被视作南宋官窑器。如《Arte Cinese Chinese Art》(Venezia,1954年)一书收录的多件“官窑”实则此类大窑黑胎青瓷。多年来,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出土物中也零星发现过这类黑胎标本,有些还带有皇宫内容的刻款。而其品质,也完全达到官器水准。所谓“妙者与官窑争艳”,非此等龙泉莫属。

《Arte Cinese Chinese Art》(Venezia,1954年)页129。载于图录的渣斗、胆瓶、菱瓣式碗、菱瓣式盘等造型在大窑黑胎瓷片中均有发现。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10

明 大明處州龍泉官窯盤

來源:日本重要藏家舊藏

D: 30.5 cm.

Estimate: RMB 80,000-100,000

盤作折沿口,口沿呈淺菱瓣式,弧腹,圈足,足底裹釉,外底澀胎一圈墊燒。厚施青釉,釉呈翠青色,質感溫潤。盤以刻花為飾,內底菱花形開光內刻花卉紋,內壁輔以卷草花卉。

此盤造型特色、釉色風格、紋飾題材以及燒制工藝均與明初龍泉官窯接近。大窯楓洞岩窯址所出的菱口折沿盤是明初官窯最典型的造型之一,本品雖亦作菱口式折沿,但是菱口較淺。刻花植物花卉紋是明初龍泉官窯最主要的裝飾題材,且圖案寫實,佈局嚴謹,紋樣繁縟,本品雖以刻花植物花卉為飾,但線條圖案較為寫意。此外,本品外底墊燒處的澀圈處理稍顯粗率,似有欠規整。綜合各方面觀之,本品與明初龍泉官窯製品雖存在以上差異,但也存在一脈相承處。而目前發現的楓洞岩窯址僅以洪武、永樂兩朝官器為主。根據有關學者的考證,明初龍泉官窯的燒制下限很可能到成化朝。如《明憲宗實錄》卷一記載:成化元年正月乙亥,詔:「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役燒造磁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由此可知,明初龍泉官窯在成化之前的宣德等朝也是有燒造的,而本品即是永樂之後,成化朝之前的官窯製品。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11

明 龍泉窯花口洗

來源:英國藏家舊藏

Sir Herbert Ingram爵士舊藏

John Pritchard 和 Elaine Pritchard 夫婦舊藏

D: 17.5 cm. H: 5.8 cm.

Estimate: RMB 600,000-80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此碗花口,直壁深腹,內外施滿釉,圈足,足底露胎呈火石紅色。外壁剔刻仰蓮瓣,花口曲折若碧荷淺放。內底貼塑牡丹花紋樣,花朵細巧。釉質醇潤厚糯,釉色潔淨青碧,平勻無瑕。

本例之花口波曲繁冗,如做飲器應甚屬不便,考其樣式,應屬花器一類。又此種花口,於宋元時亦多見於盆具。龍泉、余姚、鐵店等皆有生產,其式如渣鬥、仰鐘等,如新安號沈船中出水一例鐵店窯天藍釉花口仰鐘盆。此類大者可植梅枝,略小者多養蒲石。然若本品之尺寸小巧,且內底貼塑,故應不為植花器具,而屬插花所用。

鮮花供養,自魏晉已有,其佛堂山寺,香花滿盈。至唐宋,佛前鮮花,愈超從前,另有世俗百家,廳堂插供,書齋清賞。鮮花盈盈之身影,從仙佛廟院,到文士幾案,再到尋常巷陌,酒店茶家,無不可見。故此時的花器也諸多發明,樣式不拘一格。如安西榆林窟第二窟之西夏水月觀音壁畫,其觀音旁置鮮花一碗,碗沿做荷葉形邊飾,見《敦煌壁畫線描百圖》,上海,2004年,頁43,圖版32號。又如傳宋人《維摩詰演教圖》中,維摩詰榻旁脅侍手中所持鮮花,亦浮於花口碗中,此等皆為花碗樣式之參考,乃知時人插花,不拘於刻板瓶類器具。

龍泉窯為中國青瓷史上之重要窯場。北宋已有窯產,彼時多模仿越窯產品。至南宋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南宋中後期,龍泉窯逐漸將石灰釉轉為石灰鹼釉,發展出成熟的多次上釉技術,使得釉質醇厚,釉色青碧如玉,成為一時名品。而本器碧色盈盈,淑影內斂,花瓣雕浮,碧荷淺開,起伏有致。其製作精雅,氣質純恬,實屬宋元龍泉青瓷珎品。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12

宋 黑漆花口盤

說明:

此漆盤製作工謹,宛如盛開的花朵,五瓣均勻,口沿鑲銅,簡約高雅,品格不凡。此種花口盤的造型取梅花之形,流行於宋朝。宋人喜愛素色之器,盤體通髹黑褐色漆,既富光澤,且內斂幽謐,漆面可見細微冰裂狀斷面。

宋朝正值文人士大夫文化興盛時期,書畫、瓷器都有開創了新的領域。同時期工藝美術的審美,偏愛以造型簡約為上。以瓷器為例,五大名窯中的哥、官、汝、定四者,都把器物線條提煉到極為和諧的比例,成為後世競相模仿的經典,漆器工藝亦受此影響。此盤凝練的體線令人贊嘆,而鑲口技法也與定窯白瓷包口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盤流通現僅見三件,一件於香港蘇富比於2013年秋季拍賣會售出一件,阪本五郎舊藏。另一件為嘉德2018秋季拍賣會出現一件,三件作品樣式,款識完全一致,應為當時定制之物。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

1.《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42;

2.《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器物篇》,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95,圖Ⅲ-67;

3.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編號0142,成交價HKD1,840,000

4.《PRINZIP MONOCHROM——Lack und Keramik der Song-und Qing-Zeit》,PERIPLUS出版社,2002年,頁36。

5.《宋元の美—伝來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17、18。

款識:是假心,勿認真。

備註:附原始發票。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原始發票

D: 17 cm.

Estimate: RMB 200,000-40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13

明 黑釉剪紙貼花荷葉紋膽瓶

說明:

江西吉州窯燒制的經典製品中,盞類較常見,而膽瓶此類器型不隨時隨處可遇見。窯變釉色上還貼飾著剪紙荷花。朵朵荷花,彷彿在朦朧的月色里,悄然飄落,蕩漾著縷縷幽香,沁人心脾。在宋代,大江南北窯口眾多,裝飾技法各有千秋。唯有吉州窯的剪紙貼花,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令收藏家傾心追求。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H: 18.5 cm.

Estimate: RMB 100,000-12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14

元 黑漆開光八方盤

L: 38 cm.

Estimate: RMB 120,000-15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18

元 懷仁窯黑釉鐵鏽花盞

說明:

懷仁窯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山西有「北黑中白」之說,北方盛產黑瓷,兼有少量白瓷,細白瓷施化妝土再施透明釉。懷仁窯黑釉瓷器釉質甚精。

懷仁縣位於山西北部,其名取自「懷想仁人」,因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與晉王李克用相會於東城得名。懷仁靠近大同,周邊窯址較多,懷仁有一種被當地人稱作「黑砂石」的礦物質,實際上是重要的陶瓷製作原料,陶瓷學中稱之為「大同土」。1959年,地質專家沈永和先生在其《論高嶺岩》的著作中,首次將它命名為高嶺岩。懷仁高嶺岩儲藏量巨大,是全國四大高嶺岩產地之一。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記載:1977年考察該窯址(懷仁窯)時,曾採集到白釉、黑釉、醬釉、白地繪黑花等瓷片,多屬遼金之物。可見懷仁於遼、金時代為制瓷興盛之地,陶瓷業發達,多有遺跡存留。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盞呈鬥笠形,唇口外撇,下承小圈足,足胎白褐。盞外壁施以褐色釉,內施黑釉且遍布鐵鏽皮毬花斑,釉色自然流暢,氣質含蓄典雅。鐵鏽花釉製作技法是在施好黑釉的胚體上用含氧化鐵的斑花石作著色劑繪紋飾,高溫燒造過程中紋飾中的鐵晶體呈現出斑斕的鐵鏽紅色。

來源: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D: 11 cm.×2

Estimate: RMB 35,000-50,000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19

明 黑釉鐵鏽花皮球紋梅瓶

說明:

嘟嚕瓶是宋元時期流行於北方地區的一種瓶的樣式,其功能主要是為了貯酒或水,因其口小腹大而圓,造型敦實可愛,又因其在倒酒或水時會發出嘟嚕嘟嚕的聲響而得名。此瓶小口、鼓腹,外施黑釉,釉色純淨,胎白而細,胎質堅硬,做工細緻,與定瓷類似。黑釉的大量使用耦合了當時的宇宙觀,宇宙之底為黑色,內斂深沈,而皮毬花的紅斑又增添了神秘和力量的色彩,使得這種絢麗的搭配成為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館與著名藏家的熱衷和追捧。

H: 19.5 cm.

Estimate: RMB 300,000-50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26

明 白玉長方洗

說明:

此洗白玉製成,質地溫潤細膩,勻淨晶瑩,少有瑕疵。整洗雕成長方形,底小口大,平沿厚唇,底部四角各有一足。壁內外光素無紋,打磨精細,線條流暢,富有動感。整器造型敦厚而小巧,古樸典雅。古意盎然。

14×7.5×3 cm.

Estimate: RMB 80,000-10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28

明 黃玉鳩形杖首

說明:

拍品為灰白玉製成的杖首,表面光滑潤澤,圓雕臥狀鳩鳥,圓眼尖喙,凸稜翅羽,尾羽刻平行細線紋,曲線優美,造型生動傳神。以鳩杖敬老習俗始於漢代,因鳩是不噎之鳥,以鳩為杖首寓意老人不噎,有尊老祝壽之美好寓意。

L: 9 cm.

Estimate: RMB 20,000-5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32

明 青釉海水魚紋模印大碗

說明:

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灑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本拍品印花紋飾生動逼真,碗心印有魚化龍及魚,鴛鴦等紋飾,甚為少見。碗身深腹敞口,型制較大,品相良好極為難得,拍品為重要藏家遞藏,直接購買於紐約古董商J.J.Lally.配原包裝錦盒,標籤。印花紋飾生動逼真,碗心印有魚化龍及魚,鴛鴦等紋飾,甚為少見

來源:J.J LLay舊藏

D: 23 cm.

Estimate: RMB 300,000-500,000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LOT.3033

明 青釉刻花蓋盒

D: 10.5 cm.

Estimate: RMB 130,000-150,000

蓋母口,平頂,面起細凸稜,斜直腹,邊部竪直;盒子口,邊部竪直,斜直腹,圈足,挖足較深。大盒內置三個子盒,略作鉢狀,三角形排列,以長曲的荷柄相隔。柄上端分作骨朵、蓮蓬及蓮葉狀,下端以根相連,根上部有小圓寶狀凸起一周。胎質細膩,青釉瑩潤光亮,通體開片。蓋面有犀利的淺刻花蓮瓣紋裝飾。整件作品器形規制,製作精工,制胎、修坯、施釉一絲不苟。主題明確,設計巧妙,一盒三器,可謂小器不大,內有乾坤。更將細緻的捏塑與犀利的刻花裝飾相結合,構成了完整的蓮花形態,突顯了實用與藝術性,是耀州窯青釉瓷器中的上乘佳作。

從考古出土及文獻資料看,古代「盒」字通常寫作「合」。瓷盒濫觴於隋代,發展與唐、五代,興盛於宋代,歷元明清而不衰。按形制有圓形、方形、花形、瓜稜形、竹節形等;按用途有粉盒、油盒、花盒、香盒、鏡盒、藥盒等。如本器一類子母式盒在宋代主要作為粉盒使用,子母口緊扣,正如《香箋》所云:「子口緊密,不洩香氣,方妙」。

耀州窯青釉刻花盒 大英博物館藏

子母式盒屬於盒中之盒,按文獻稱之為「義子」。《陶說》載:「合中小合子曰義子,即《香箋》所雲倭盒之三子、五子也」。圓瓷盒在宋代許多窯口均有生產,但多為簡單的單盒,如大英博物館藏的耀州窯青釉刻花盒。如本器一類內含「三子」的盒中盒相對較少。景德鎮湖田窯址出土有較多式樣的青白釉子母盒,如「吳家合子記」、「段家合子記」等,是當時的名牌產品。

龍泉窯亦有少量同類器生產,如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龍泉窯青釉刻蓮瓣紋子母盒(圖一),基本形制與本器相同,應是借鑒了耀州窯與青白瓷的產品。但盒內僅見三小盒,不見捏塑。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圖一)

1972年甘肅省華池縣五蛟鄉李良子村窖藏出土了一件耀州窯青釉纏枝菊花紋子母盒(圖二),形制上與本器十分相近。小盒間雖有泥條做的荷柄相隔,但較為簡單,不見蓮蓬、蓮葉的細部裝飾。整體而言不及本器精致,由此更可見本器的藝術價值。

古蕴遗珍·古代陶瓷及雅玩专题|18秋


(圖二)

拍卖预告
精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