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需求、服务需求” ——访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
文/编辑 倪思慧
(编者按:
刘尚勇,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3年进入北京市文物局鉴定组(现为鉴定所)工作。1992年在荣宝斋出版社任副编审。1994年北京荣宝拍卖公司组建,任副总经理。2003年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改组,任常务副总经理。2008年担任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
刘尚勇先生在文物领域从业30年,亲身经历了拍卖行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曲折历程;在多年的摔打中,他总结出了“马拉松”式的经营策略。踏入荣宝拍卖的大门,走进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企业,在历史的雪泥鸿爪中,与刘尚勇先生一同探讨荣宝“发现需求、服务需求”的商业理念,以及对过往的回忆。)
访谈:(艺术生活快报简称:艺 刘尚勇简称:刘)
艺: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首拍是在何时?当时开设了哪些专场?
刘:1994年年底成立,1995年10月份开始筹备并举办首拍。当时首拍做的非常认真,也很全面:包括中国画、油画、瓷器杂项等,还有一个独创性的关于篆刻艺术和印章的专场。
早期荣宝斋的拍卖都在香港,一直到80年代和90年代初。95年,荣宝首次在北京拍卖时,香港也还在拍。直到96年,艺术品拍卖的市场重心转移到北京,我们才把香港那边淡化停掉。
中国印章艺术的历史很短,做为艺术的自觉与书画家的大量使用,虽从明代开始,但篆刻大家几乎都产生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在北京的首场拍卖中,荣宝征集了空前绝后的印章、篆刻,并在这一专场中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直到目前,国内外的篆刻拍卖还没有哪一场可以与之比肩。
艺:您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2年便来到荣宝斋,并一手参与荣宝拍卖行的创建,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
刘:在当时,国内还没有针对于这个行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大家都是改行过来的。当时北京有一个文物局鉴定组(现北京市文物局鉴定所),我1983年毕业后就分配到这里工作,跟这里的老先生学习并到社会各处拣选文物。那时最常去的是废品回收站、造纸厂,也包括为了防止重要文物流失去海关把关。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后来北京市文物局成立出版社,我就到那里去做编辑。1992年,荣宝斋筹备成立出版社,我又被转过来。1994年,恰逢荣宝斋成立拍卖公司,里面涉及到很多文物,包括瓷器、杂项、印章等,不仅仅是字画,而我又在文物局鉴定组呆过很长时间,于是直接转到拍卖行。现在一路看过来,这许多偶然之中又有必然因素。
从1994年组建荣宝拍卖,那时候全单位才7个人,我担任副总。1999年、2000年时,这个行业几乎到了谷底,我就从拍卖公司出来,到荣宝斋在日本的外展工作,将一些字画、文物拿到日本展销。2003年,拍卖行情好转,于是我重新回到荣宝拍卖,2008年担任总经理。这坎坎坷坷的30年,期间的跌宕起伏,我都经历过了。
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刘: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行业的大起大伏。面对这种情况时,大家的心态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会想“啊呀,那时那么贵都没卖”或者“那会儿那么便宜怎么没买啊,现在这么贵了”……这样的起伏大概经历了3次。所以2012年市场回调,我们完全没紧张,因为非常清楚回调是不可避免的,以及如何去应对这种情况。过去遇到行情回调不知该如何处理,甚至有一段离开了市场,当时根本不知该怎样做。记得大概是1998、1999年期间,有一场拍卖会只有十几个人参加,还有一个专场,全场坐了50多个人,却只有一位买家买了一件藏品,简直成了个人专场,当时萧条至此。
艺:那三次大起大落都在什么时间?
刘:1994到1995年初状况较好,1995年年底是第一次萧条。后来1996年状况稍微转好,1997年又遇到金融危机,1999年到2000年是最萧条的时期,市场尽显颓势。2000年到2003年恢复平稳,2003年突然井喷,整个市场简直要飞起来。2009年又遇到世界金融风暴,市场再次低落,后来实行量化宽松,市场再次升起,整个过程非常短暂。记得那时我们刚开完会,提出要抱团过寒冬,练内功,无需讲求利润和效益,同时提出要整顿公司,包括强化服务、员工培训等。刚开完会不久即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变得异常火爆,还未来得及执行会议内容,大家赶紧跑去赚钱,这个过程转变得非常快,可谓起起落落,惊心动魄。
艺:荣宝的拍卖专场丰富多彩,有书画、油画雕塑、古董文玩、西洋精品珠宝、甚至包括茅台、普洱茶、艺术图书等,也经常会开设一些新的拍卖专场,如西画名家及当代新锐专场,2010年推出西洋精品珠宝专场,2012年开设西洋古董钟及烟斗专题……荣宝根据哪些条件开设不同的专场?目前为止最侧重的是哪个专场?
刘:早先我们刚刚有二级市场定位时,我们的定位是最高端的,当时要卖最重要的文物、书画等。当时恰逢文革后,国家落实政策,很多重要物品开始归还个人,许多珍贵的艺术品都在个人手里。80年代开始落实政策,1992年开始出现拍卖,这时兴起了留学热、出国热,大家又缺少钱,所以需将这些藏品卖出,那时拍卖行的目的是把所有精品都找到。由于有文物局工作的经历,我对落实政策这件事情也比较清楚,知道资源在哪里。当时领导也是看到我有这样的资源,征集拍品特别顺畅,才让我来做这件事。那时重要的文化艺术品到了个人手里,然而这些东西又都是已经去世的老一辈人收藏的,他们自己不见得喜欢,于是将这些东西卖掉换成钱,成了当时的热潮,有些人用来出国留学,有些人用来买家具及电器……但精品毕竟有限,大概到1996年时,精品变得很罕见。后来我逐渐发现,虽说市场的起落和经济趋势有关系,但是我们内部自身的关系(即资源的耗竭)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些精品被卖掉后,大概要10年、20年后才会再次出现在市场上。所以每一次行情的回落,实质上都是一次资源的枯竭。过去古代的精品非常丰富,石涛、八大都十分常见,资源枯竭后,退而求其次,将数量更多些的民国、近现代作品推出。五四运动以来这段时间,社会变动显著,是文化艺术界人才辈出的年代。京剧上有梅兰芳,文学上胡适、鲁迅,绘画上有一群优秀艺术家,而且作品的社会存量大,大概是2006、2007年将注意力放到这个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表面看来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市场滑落,大家都认为是因为外国金融危机,导致外部不再介入中国市场,实际这里也牵扯到中国内部资源枯竭的问题。
近现代作品领域是一块大油田,直至现在还有很多精品在个人手中未进入到市场,比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许多都还在原始收藏者家里。但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量化宽松,金融资本介入,能够进入市场的最核心的精品都被拿走,由于精品缺失,市场再度萎靡。此时我们发现,如果单单将焦点放在精品上,很难长期维持。所以,一方面我们的眼睛要看到精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刚性市场,这个市场总是有人在交易,无论经济多低靡。其实价格最高的艺术品都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当代的社会经济并不好,今天我们所说的拍卖高价,和民国比起来,也不算什么。
艺:这里谈到的刚性的条件是指什么?
刘:我们刚起步时瞄准的是最尖端的艺术品,但精品毕竟是少数,如果眼睛只盯在精品上,就会应那句俗语“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想维持运营,一定要找到常态经营的路径。
艺:可以说这是一个从追求眼球效应,到服务性的转化?
刘:对,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公司。我们不能只当模特,不能整天作秀,规模经营就要卖成衣。
艺:这种从走高端路线到服务于刚性市场,这个转变是在什么时间?
刘:大概是在2008、2009年,当时我提出公司必须转型,因为精品太少,出路太窄,必须要打造一个“中坚市场”。只有找到市场最坚定,最实在的部分,企业才能接地气,平稳发展。
艺:在这种转型初期会不会遇到什么指责?
刘:是,当时备受争议,无数人写信给我的老总。我当时提出,当所有人都要像刘翔跨栏那样引发关注的时候,我们不如跑马拉松,跑一段再歇一会,想坐在地上喝喝水也可以。虽然不如跨栏风光,跑起来的样子也不好看,但马拉松冠军也是冠军。荣宝斋作为一个有300年历史的老企业,为什么现在就要变成短跑运动员呢?我们继续当马拉松运动员不是很好嘛。今天来看,我们的坚持是对的,常规市场才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好的企业基业长青,你什么时候都能看见他活在市场里。
我们最早做的是尖端市场,后来发掘出常规市场,但一直绕过了奢侈品领域,后来我们的一系列专场都是围绕这个领域。我当时特别强调不能绕过奢侈品,因为这个领域市场很广阔,中国人满世界买奢侈品,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里卖呢?比如烟斗大师的作品,一位大师一年只有十几件作品,你到世界各地买也未必买得到。去年开设烟斗专场,是因为当时正好有些大师关注中国市场,发现最贵的一些烟斗都是中国人买的,于是将许多精品放到荣宝来。
艺:有人总结过“3D”原则会引发拍卖高潮,即死亡(DEAD)、离婚(DIVORCE)、破产(DEBT),这种规律在中国奏效么?
刘:外国和中国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有一个刚性条件,即遗产税,当发生死亡等变动时,巨额的遗产税会强迫这些东西出现在拍卖市场上,20年肯定会再交易一次。但中国没有遗产税,因此一件精品一旦被买走,也许会百年不遇。所以“3D”原则若要套到中国来还需重新审视。
艺:荣宝拍卖在2009年岁尾的两场拍卖中都推出了“名家小品”专场,此后名家小品以“小而精”的特色成了荣宝的一大品牌,您之前也提到过名家小品受欢迎的原因,与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密切相关,那么您认为人们投资名家小品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当时名家的精品存量较少,恰逢此时,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艺术要走进生活,能够被消费”,因此推出“名家小品”,果然被市场接受。因为如果家里挂一张艺术精品,你会担心许多问题,但小品价格亲民,而且艺术气质好,客厅里挂一张小的齐白石或者小的张大千,好看又有格调,价钱也可以接受。
艺:荣宝拍卖从成立伊始,就一直致力于发掘和推出有为的青年艺术家。荣宝拍卖较早的将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画作推向拍卖。如刘大为、王明明、冯远、史国良、贾又福等,现今已然是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的艺术家,早期都是由荣宝拍卖推出的。在有了不错的市场反应后,瀚海、嘉德等拍卖公司也都相继开始做当代书画专场拍卖。有舆论认为推新人应该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任务,二级市场越俎代庖会不会给这个市场带来不好的影响?对此,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荣宝斋有挖掘青年艺术家的传统,包括早期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都拿到荣宝斋去卖,当时他们还都是年轻画家。荣宝斋过去的职责是替代国家向市场发行美术价值,艺术品资源的稀缺,需要有不断的增量来保证市场供应,因为我们现在的市场规模太大了,对艺术作品的需求量也很大,所以要不断挖掘新的艺术家。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画廊还不够完善,挖掘青年艺术家的作用不够显著,所以我们有些越俎代庖,但我相信,随着画廊的不断完善,我们不必再做这些事情,我们也希望可以直接和画廊打交道。
艺: 荣宝拍卖一直以“来源最可靠,自律最严格”为经营理念,开创精品拍卖路线,荣宝是如何保证来源可靠的?通过哪些渠道来征集拍品?
刘:一般在世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可靠的,我们会直接和他们本人联系,社会上的拍品也会到画家家里,让他本人来鉴定。已过逝的艺术家作品会到后人那里寻找证据。
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艺术的本质在于美,虽然强调“真善美”,但是“真”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真”,而是精神层面的“真”,比如没有人在意《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本人的作品,而是它能否反映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只要能代表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和水平,即便是仿品依旧能拍出天价。
其实拍卖这个行业,鉴定只是第一道坎,是最初级的;第二道坎是估价,这里有很大的学问,最近我正准备写《关于中国书画的定价原理》专门来分析这个问题;第三道坎是交易机会,因为机会才是失之交臂,悔之终生的事情。
艺:荣宝成立至今这十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您认为,荣宝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刘:马拉松刚刚跑了十分之一,最后比的是气力,看的是再过两三年谁还在竞技场里。从2008年计,我们从最开始的50名之外,跑到了前10名,再到前年的第7名,去年的第6名,今年处在第6名和第5名之间,一路上我看到的风景比许多人要多,我必须把我的马拉松跑完。想要取得成功,首先你需要知道你是谁,你想要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而不是追着别人做事,或者按着别人的要求做事,这是战略性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其次是技术手段,选择最朴实最笨拙的方式最好,讨巧的方式往往会走弯路。
目标明确并且坚持下去就不会错,其实人生亦如此,我们无法避免犯错,但要尽量少犯错,扎扎实实地走下去。荣宝一直在挖掘刚性市场,发现需求、服务需求,这是荣宝取得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