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之——明清两朝承前启后的紫砂制壶大家
文/ 任雅武
陈和之制紫砂壶图
陈和之制紫砂壶款识
宜兴紫砂壶,创始于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明中期开始盛行。清代被宫廷皇帝看中成为贡品。及至当代,500年长盛不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居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清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赞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阳羡”,江苏宜兴的古称。
紫砂壶以名家制作为重。而每个时代都有巅峰代表人物。
100年以来,最著名的制壶大师是顾景舟(1915-1996),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被誉为“现代壶艺泰斗”。
由近及远,200多年前的陈曼生(1768-1822),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清朝最有成就的两位壶艺巨匠之一,他设计创造出有鲜活生命的千古佳作“曼生壶”令万人仰慕,世人尊称“壶之尊圣”。
清朝另一位巨匠就是300多年前的陈鸣远,清康熙、雍正时期(1622--1735)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精美绝伦,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世人尊为“清朝制壶第一人”。
明朝中晚期是中国紫砂史第一鼎盛期,成书于明末崇祯年间的《阳羡茗壶系》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大家,并将他们分别列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七大类,其中最受尊崇的是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被誉为壶家“妙手三大”。是约400年前的制壶泰斗宗师。
陈和之是谁?陈和之是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制壶高手。据明人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载:“陈和之,善(擅)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其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又据清末、民国收藏大家庞元济《虚斋名陶图录》载:“陈和之,搏砂之技殊足媲美时(大彬)李(大仲芳)矣”。
历史记载表明,陈和之,擅仿徐大友泉,其制壶技艺堪与时大彬﹑李大仲芳相“媲美”,他继承了明朝壶家“妙手三大”的技艺精髓。在《阳羡茗壶系》中被列为“别派”,说明其又有别于他,标新立异,具独到之处。当之无愧成为明清两朝承前启后的紫砂制壶大家。
前有明朝“妙手三大”。再有“别派” 陈和之。然后有“清朝制壶第一人”康雍时期陈鸣远。后来“壶之尊圣”乾嘉时期陈曼生。及至现代“壶艺泰斗” 顾景舟。中国紫砂精湛的制壶技艺由他们代代传承,不断创新发展。
《虚斋名陶图录》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