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赏析 > 四季第2期|怀秀雅物·扇文化集趣

四季第2期|怀秀雅物·扇文化集趣

怀绣雅物 扇文化集趣

“扇”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扇子由最初的遮阳扇风之物逐渐演变成品味与志趣的象征。一把小小的扇子,与许多历史文化传说结下了不懈之缘:文人墨客以扇子为载体,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送亲朋好友;佛教僧人在扇面上抄写经文,便于念经拜佛;青年男女在扇面上书写情诗以表相爱之情;舞台艺人手握扇子在戏台上婀娜起舞,加重人物特征。

扇文化

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团扇出现较早,又称宫扇。团扇近圆形,象征圆润美满。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写过一首《团扇歌》,称团扇“团团似明月”,故也把团扇比喻成“合欢扇”。即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其中,折扇虽出现较晚,因可折叠,方便携带,流传最广。

折扇共分为扇骨、扇面、扇刻制作三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门包罗万象、越钻越深的大学问。在当今收藏市场上,扇骨已受到众多藏家的推崇,一把精品扇骨短短三年便可翻5倍身价。折扇的扇骨要比纨扇、羽扇及其它扇子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档数、形制、材质,还是装饰、雕工都极具变化。最少的从九档起,有十一档、十二档、十四档直至四十档不等。而长度也非常讲究,比如,十六档扇骨长均在约31至32厘米,一尺不到,称为九寸或九五寸扇骨,特别是舞台上使用的折扇,扇骨可长达40厘米左右,谓之一尺二扇。另外是扇骨的造型和款式,仅折扇的聚头处就有不下十数种,如方头、平头、魚尾头、雁首头、如意头等,均视各人喜好而选之。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见的也有象牙、兽骨、牛角等。竹、木的扇子多以把玩,即与人体皮肤接触,使竹、木变色,汗液和油脂会给扇子表面形成一层包浆。而象牙等材质的扇骨,则更多的只具备收藏观赏的价值,不可把玩。扇骨的主要装饰是衡量收藏价值的重要部位,主要有浅刻、留青、镶贴、镶嵌、髹漆、镂空雕,其金石字画无所不能,简直是千姿百态,各展绝技。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叫人总想手握一把折扇,轻风慢摇,如是清凉,惬意不已。折扇虽小,但传递的历史信息和承载的文化内涵,无疑提升了潜在的经济价值,这正是收藏爱好者青睐折扇的原因之一。

怀绣雅物 扇文化集趣

“扇”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扇子由最初的遮阳扇风之物逐渐演变成品味与志趣的象征。一把小小的扇子,与许多历史文化传说结下了不懈之缘:文人墨客以扇子为载体,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送亲朋好友;佛教僧人在扇面上抄写经文,便于念经拜佛;青年男女在扇面上书写情诗以表相爱之情;舞台艺人手握扇子在戏台上婀娜起舞,加重人物特征。

扇文化

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团扇出现较早,又称宫扇。团扇近圆形,象征圆润美满。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写过一首《团扇歌》,称团扇“团团似明月”,故也把团扇比喻成“合欢扇”。即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其中,折扇虽出现较晚,因可折叠,方便携带,流传最广。

折扇共分为扇骨、扇面、扇刻制作三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门包罗万象、越钻越深的大学问。在当今收藏市场上,扇骨已受到众多藏家的推崇,一把精品扇骨短短三年便可翻5倍身价。折扇的扇骨要比纨扇、羽扇及其它扇子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档数、形制、材质,还是装饰、雕工都极具变化。最少的从九档起,有十一档、十二档、十四档直至四十档不等。而长度也非常讲究,比如,十六档扇骨长均在约31至32厘米,一尺不到,称为九寸或九五寸扇骨,特别是舞台上使用的折扇,扇骨可长达40厘米左右,谓之一尺二扇。另外是扇骨的造型和款式,仅折扇的聚头处就有不下十数种,如方头、平头、魚尾头、雁首头、如意头等,均视各人喜好而选之。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见的也有象牙、兽骨、牛角等。竹、木的扇子多以把玩,即与人体皮肤接触,使竹、木变色,汗液和油脂会给扇子表面形成一层包浆。而象牙等材质的扇骨,则更多的只具备收藏观赏的价值,不可把玩。扇骨的主要装饰是衡量收藏价值的重要部位,主要有浅刻、留青、镶贴、镶嵌、髹漆、镂空雕,其金石字画无所不能,简直是千姿百态,各展绝技。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叫人总想手握一把折扇,轻风慢摇,如是清凉,惬意不已。折扇虽小,但传递的历史信息和承载的文化内涵,无疑提升了潜在的经济价值,这正是收藏爱好者青睐折扇的原因之一。

 

1501

曹小弟製桃丝竹琴方头9寸扇骨

备注:附作者本人签字。

出版:《怀袖雅物》P261,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简介: 曹小弟,江苏苏州人,当代制扇大师,“苏扇”制作工艺之代表人物,擅长折扇扇骨设计与造型。其扇骨设计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古朴大方,被海内外藏家相继珍藏。

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风格精细雅致。在扇面上作画、题诗及雕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

RMB:80,000-100,000

1504

越南湘妃竹水滴头扇骨

L 31.5 cm.

RMB: 20,000-30,000

1505

董德红 9.5寸玉竹明式古方折扇

作者简介: 董德红,苏州制扇大师王健的亲传弟子。所做“董记精工”折扇挑选上好陈竹,精工手制,每一把都是值得珍藏把玩的文玩上品。

RMB: 20,000-30,000


1506

云南老料湘妃竹圆头扇骨

L 33 cm.

RMB: 30,000-40,000

1507

王健製福建老料湘妃竹9寸古方头扇骨

RMB: 100,000-150,000

作者简介: 王健,1965年生人,从事制扇工艺25年,曾在苏州扇厂、桃花坞扇庄从事设计制作和生产管理。他于1981年创立“王健扇艺”,他所制作的苏扇,以品质精良,清新雅致著称。王健制扇技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苏扇精髓,恢复失传已久的明式泥金系列扇面制作工艺,同时研制出市青、黑金钢等传统扇面,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使苏州扇子这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不断发扬光大。

王健1981年进入苏州扇厂,师从徐义林,从学做扇骨开始,扎牢基础。从业三十余年,除了授业恩师,还有不少老师傅给了王健指点,像退休后被苏州扇厂请去传道的王维忠老先生、在桃花坞扇庄教他做扇面的朱水根老先生等,这让他打破了传统制扇行各自为政的藩篱,贯通了百余道制扇工序而“独立成章”。

王健除了闷头做扇子,修扇子,还爱钻博物馆,爱翻古籍,爱藏古董;爱结交高人异士,也爱独自琢磨事儿,还爱饮酒。上述诸喜好看似与扇子无涉,实则大有关联。许多业已失传的古扇样式、古时制扇技法,王健都是从博物馆、从古籍中得之;酒席上,藏家的只言片语,也常常给王健灵光一闪的启发。

苏州折扇中的上品,在明代就被誉为“文人扇”,它不仅是纳凉的物件,而且已经成为一件代表礼仪、风尚的文化用品,具备庄重的仪式感和身份认同。你不了解它使用的情境,就不能了解它工艺、用材考究的深意。比如王健说,文人、武将、说书先生、闺房小姐与媒婆,使用的扇子不一样,连打开的方式、使用姿势也不同,这些不同也决定了工艺、用材的不同,而这工艺与用材又由几千年中国的哲学、审美等文化决定。王健是按照这样的认知去做扇子的,所以他既是个手艺人,更是个文化人。几百年来,做扇子的主要还是艺人、匠人,文人不过是提笔蘸墨,在扇面上题题诗、作作画罢了。到了王健这儿,这“文人扇”的名头才算圆满了。


1508

王健 湘妃竹小葫芦式9寸折扇

出版:《听扇》王健作品集P60M-12

RMB:30,000-40,000

1509

9寸湘妃竹马牙头折扇

RMB: 2,000-4,000

1511

云南湘妃竹圆头扇骨

L 34 cm.

RMB:60,000-80,000

拍卖预告
精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