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赏析 > 【北京荣宝22春拍】《桐庐山水卷》——明代《富春山居图》赏析

1.jpg


北京荣宝2022春季拍卖会

中国书画·古代


  预展时间及地点  

7月22日-7月23日

北京嘉里大酒店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号)


  拍卖时间  

7月24日(周日)17:00


  拍卖地点 

北京嘉里大酒店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号)





1.jpg







2.jpg

3.jpg


1313  张 復(明) 桐庐山水卷


设色纸本  手卷 33×1192 cm


钤印:张復之印、元春氏


款识:是卷起自崇祯己巳十月,庚午竞仲冬止。此缘以衰病未能如命以尽余素,乞友翁老先生俯择刍荛,或属高手补收严陵以外竗景,便成千古佳话矣。张復时年八十有五。


出版:

1.《张元春桐庐山水手卷》单行本,珂罗版宣纸精印,“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印刷,商务印书馆。

2.《中国书画》P72 ~ P73,2010 年第 9 期。

3.《中国美术辞典》P75,“张復”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4.《中国美术大辞典》P113,“张復”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5.《中国收藏拍卖年鉴》P75,新华出版社,2011 年。

6.《2014 中国美术总评榜作品集》P62 ~ P64,中国书店,2015年。

7.《丹青钜迹——中国宋元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57 ~ P258,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

8.《公关世界》民营博物馆卷P29,总第457期下半月刊,2019年。


33×1192cm. 


RMB: 3,000,000-7,000,000




                           


展现于诸君面前的《桐庐山水卷》,乃晚明吴门画派中坚张復晚年的精品力作。张復(1546~1631),字元春,号苓石、中条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自幼师从钱榖学习山水画,颇具出蓝之誉,而且上溯荆浩、关仝、范宽、郭熙、马远、夏圭、黄公望、倪瓒等宋元名家,各取其长,无所不逮。更能自运其生趣于蹊径之我,所作层峦叠嶂、掩映向背,俱有条理。人物以沈周为宗,且工致则过之。晚年稍变已意,自成一家。是卷起笔于崇祯己巳年(1629 年)十月,告罄于庚午(1630 年)仲冬,历时十四个月。他以长达 12 米的巨卷形式描绘桐庐山川美景,徐徐展卷如同胶卷播放电影,在连绵不断中让情景流过眼前,有自然景致,亦有人文景观。以江流为脉络,沿江两岸峰峦挺秀,翠嵩重叠,百川下泻,平湖、峡川、飞瀑、流泉兼收并蓄,翠岗、溶洞相互掩映,连绵不断的山峦附载着葱郁林木、茂盛植被和亭榭宇塔等等,与逶迤的江水相互映照,真可谓“山峡明镜中,帆浮翠屏间”,自然与人文交织成“青清幽悠”的意境。目睹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乾隆朝大学士纪晓岚的那首《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久负盛名的“严陵八景”——二江成丁字、三墩毓秀翠、七里扬帆阔、八面层峦障、双塔凌云宵、千峰古榭奇、九井储清泉和双台垂钓处在此卷中亦或隐或现。桐庐山水之魅曾令无数人为之倾情,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等历代大诗人几乎都留下了赞美桐庐山水的不朽佳篇。







4.jpg

局部




此卷笔墨洗练,意境涵远,运用草篆笔法挥写,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用,将长短干笔皴擦与湿笔披麻浑然一体,勾皴晕写,疏写缓染体现出气清质实且骨苍神腴,几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株树、一树一态,神韵超轶,体备众法,雄秀苍莽,极富变化。以洒脱又不失严谨的笔墨和自然又不失奇绝的构图,将万壑千岩、奇峰异境,浓缩于长卷之上,求得“坐看山色仰看云,列传古碑言难传”的悠然情趣,大气磅礴,蔚为壮观,可谓是张復以潇洒之笔,发苍浑之气,得自然之趣的代表性作品。尽管如此,时已八十五岁高龄的张復老人在作完此卷之时仍感意犹未尽,于卷后题识中写道:“是卷起自崇祯己巳十月,庚午竞仲冬止,此缘以衰病未能如命以尽余素,乞友翁老先生俯择刍荛,或属高手补收严陵以外竗景,便成千古佳话矣。”




5.jpg

局部




此卷曾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由商务印书馆以《张元春桐庐山水手卷》为名珂罗版宣纸精印出版发行单行本,并分别著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及改版的《中国美术大辞典》“张復”词条。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曾注明系李墨巢收藏此卷。李墨巢即李宣龚(1876~1953),字拔可,号墨巢,福建人。室名观槿亭、硕果亭,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举人,曾任桃源县知县,江苏候补知府。后辅佐张菊生主持商务印书馆。李氏工书、诗,早年曾与林纾结社,其一生收藏珍本、墨迹及名画甚多,供商务影印。另外,在《桐庐山水卷》的尾部左下角钤有一枚朱文“升安鉴赏永遗子孙”鉴藏印,此印乃晚清民国时期山东收藏大家吴懋修的鉴藏印。吴懋修(1867 ~ 1938),字升安,号砺山、怡云子、东海散人,山东莱阳孙受村人,光绪丁亥(1887 年)邑庠生,所作魏碑体行书,体势放纵,直笔含曲意富张力,字虽独立而笔意呼应,润燥相间,浑然一体,颇有枯藤悬壁之美。曾著有《怡云亭诗草》二卷行世。1938 年日寇入侵,其家藏书籍、字画、古玩俱毁于火。由此不难推知:张復的这件《桐庐山水》巨卷,当于 1938 年前或更早些时候,由李宣龚直接或间接得自吴懋修之手,才得以免于 1938 年与吴懋修家藏书籍、字画、古玩俱毁于火,天幸留下此卷,得以留传。






6.jpg

局部




那么,为什么说张復的此《桐庐山水卷》是明代的《富春山居图》呢?


我们知道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它以 7 米的长卷图绘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境内一带两岸秋初的美丽风景,堪称传世精品。时隔250年后,它的藏者吴洪裕因酷爱这件《富春山居图》,临终前竟嘱家人当面将画焚烧殉葬,被他的侄子吴静庵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回残卷,从此这卷《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面的 51.4 厘米叫《剩山图》,现藏浙江博物馆;后面的横 636.9 厘米叫《富春山居图》,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身首异处、分离多年之后,于2011年6月在台北合璧展出,更是旷古之传奇。首先,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 7 米左右的长卷图绘的是富春江富阳至桐庐境内一带的美丽风景。而张復的这幅《桐庐山水卷》是以 12 米的长度描绘的富春江桐庐境内的两岸景色;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两岸秋初的景色,以浅绛为主。而张復的《桐庐山水卷》描绘的盛夏时期的两岸景色,葱翠欲滴、青清幽悠。二者描绘的季节虽然不同但是地域相同;二者的设色虽略有不同但是笔墨技法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因为张復是学黄公望的,而且晚明时期的吴门山水不学黄公望黄大痴的太少了,这是当时的风尚;还有,二者都是各自的晚年之作,气势苍雄,笔墨老辣,非常成熟;再有,如前所述,张复的这件《桐庐山水卷》也同样躲过了“火烧”一劫。因此,可以说张復的这件《桐庐山水卷》是继黄公望 270 多年之后直抵大痴堂奥的又一幅《富春山居图》,是当之无愧的明代《富春山居图》。





7.jpg

局部




拍卖预告
精品赏析